埃马纽埃尔-塞松抵沪 为观众奉上竖琴独奏会

2014年5月10日晚的上海大剧院,传来了泉水般清澈的竖琴声。在“2013-2014走进大剧院——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的第七场公益演出上,法国竖琴家埃马纽埃尔塞松为上海观众献上了令人陶醉的竖琴独奏音乐会,这也是他首次在上海进行演出。

从古至今,竖琴以高贵典雅的魅力,吸引了众多乐迷。在古希腊神话中,它是诸神手中常见的乐器;而在英国,则设有御用竖琴师。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竖琴在现代管弦乐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室内乐中重要的独奏乐器,竖琴柔和优美的音色极具感染力。

本次应邀前来的法国竖琴家埃马纽埃尔塞松,是近几年来竖琴领域的佼佼者,也是首位先后在三大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的竖琴家。他在2006年成为了巴黎国家歌剧院的首席竖琴家,在独奏、协奏和室内乐领域都颇受好评。极富感染力的演奏不拘一格,让他拥有了“顽童”的称号。

为了向更多人推广普及竖琴音乐,埃马纽埃尔塞松以音乐大师巴赫的《法国组曲》开场。这一组曲本是为键盘乐器而作,经竖琴重新演绎,为观众们带来了不一样的精彩。在接下来的演奏中,“顽童”为听众带来了多首为竖琴度身定做的曲目,竖琴透澈悦耳的音乐令人心旷神怡。

除了塞松本人精湛的演奏技巧,观众们还领略到了他极富创意的改编乐曲。在演出下半场,歌剧《卡门》中熟悉的旋律响起。这首由埃马纽埃尔塞松本人重新编曲创作的《卡门》选段,借由熟悉的旋律,最大程度地展现了竖琴这一乐器独特演奏及音色特征。在埃马纽埃尔塞松看来,改编耳熟能详的歌剧选段,也是一种推广古典音乐和竖琴的方式,最近他还着手将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改编为由竖琴、长笛、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组成的五重奏室内乐作品。同时,“顽童”透露,《卡门》是他最喜欢的一部歌剧,在他与父母一同出游时,车中就不停放着这部歌剧。

在塞松6岁时,他开始学习音乐知识。当他听到一首莫扎特的竖琴曲后,认定了这就是他想要学习的乐器,而这个决定也改变了他的人生。如今,对塞松而言,每一架竖琴都是一件艺术品,竖琴已经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每天与竖琴陪伴,用竖琴表达自我,更将美妙的琴声带给不同观众。作为一名年轻的竖琴家,他还一直致力于帮助那些热爱竖琴的年轻人,与他们分享自己弹奏竖琴的经验。

在本次演出的最后,观众热情的掌声让塞松三度返场。而在演出结束后,他还来到大厅,与乐迷一同交流分享。这位“顽童”让人真切感受到了来自法国的热情与优雅。

“2013-2014走进大剧院——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的演出场次已经过半,秉承“普及古典音乐,推广剧院文化”这一宗旨,汉唐文化在六月开设了“献礼儿童节”版块,希望在为儿童普及音乐方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