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檜礼内寄托了人怎样的品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春秋檜礼,其适用的范围并不如《周礼》所规定的界限,只有“哀围败”,而是同样也“哀祸灾”、“哀寇乱”。这样我们得知,春秋檜礼就是由于诸侯国发生比较重大的灾难性事件,遭受重大损失,其同盟国进行会合财物援助的礼仪。

在春秋时期,诸侯救援患难、在国家发生天灾时为之分担灾难、在诸侯受到其他国家无故讨伐时,霸者会合诸侯共讨伐之,这些都是依礼而行的。

诸侯帮助建城、援助财物就是救患分灾,合力驱逐外敌即讨罪也。由于诸侯国有寇乱而使其遭受祸患损失,同盟国会依檜礼进行援助,帮其度过灾难,减少损失。

在国家遭受火灾等大天灾后,首先是执政者组织带领各级官员进行救火,《左传》记载了在宋国发生火灾后诸官员是如何进行救火的。

在发生火灾后,乐喜作为正执掌政权的司城,派遣伯氏去管理街巷。将火还没有烧到的地方的小屋拆除,在大屋外面用泥土涂抹;准备好用于盛土和运土的工具,准备好用于绳索以及汲水和盛水的盛具。

估量各人力量的大小以分配任务的轻重储积水满水塘以备汲取,堆积泥土;派人巡查城郭四周,修缮防守的工具,标明火的趋向及至处以使人所趋。乐喜派遣人去调集供常使役之徒和远郊区小城的士兵,使这些人奔赴火灾点去救火。

除此之外,一般还要防备敌人趁乱来攻击自己国家,所以还有派兵进行警戒和保护宫城。

春秋时期在国内发生灾难后,除了立即展开救援外,一项重要活动就是进行祭祀来除灾。发生水灾后需要进行祭祀四乡的群神、四城的神灵以及盘庚。

鲁昭公十八年郑国在火灾第二天也进行了祭祀以禳火灾。这些举动都是在发生火灾后临时紧急进行祭祀以除灾的活动。而在之后执政者又会进行比较正式的祭祀来檜灾。

由于国都发生了危害严重的火灾,子产使人大建社庙,祭祀四方的神灵以解除灾患,救治减少火灾导致的损失,这些都是合于礼的。

国家发生大水灾的话也是进行相应的祭祀,所以诸侯之礼,在发生天灾后,祭祀用币,不能鼓以及用牲,但在这里鲁国都采用了。

除了进疔祭祀外,受灾国还会进行一些象征性仪节。命大司乐令乐宫松弛常悬挂之乐,并藏之也。这些措施都是执政者表示忧戚,聚民心以除灾的行为。

鲁昭公十八年郑国发生火灾后“使行人告于诸侯”,即派遣行人告于诸侯,宋国和卫国也是这样做的,《春秋》因此记载此事,这一事件就是春秋时期一项重要的制度一一赴告制度。

赴告制度是指周王室或者诸侯派遣使节在本国有重大事件发生时向其他诸侯通报情况的制度。

作为春秋时期檜礼环节的受灾国方面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诸侯国中在发生大水、大火等重大灾难时,是要在一定时间内派使者告诉他国诸侯,大水灾有如庄公十一年宋国大水等,还有其他灾难也同样赴告诸侯。

在这些大灾发生后,是要在一定时间后即赴告,如在宋、卫、陈、郑国发生火灾后。数曰后,都来告火。由于是发生了破坏性较大的灾难,一方面及时告诉他国是对于他国诸侯的尊重,也使各国史官记载更为准确。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其他诸侯国能对此做出反应,以采取行动帮助自己。

赴告制度在春秋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以及大国争霸发挥了重大作用,尤其是那些受到灾难的诸侯国,向其他国家进行通报自己国家受到的灾害以及祸乱。

首先这是依照礼仪以及根据同盟国结盟时的约定而行,其次更重要的是受灾国使他国诸侯得知而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对于结盟国尤其重要的要赴告于盟主。

因为盟主由于称霸需要往往会对此作出积极反应,给出很大的帮助,这对于受灾国救灾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途径。

当赴告的使者将受灾国的相关情况告诉诸侯时,诸侯一般也会有相关的举动来表达自己对于受到灾难国家的同情。鲁昭公十八年郑国发生大火灾,火灾发生的时候,子产为防止晋国趁着发生火灾的机会来讨伐郑国,就让兵士进行守御。

郑国发生火灾,晋国君臣四出祭祀名山大川来为郑国槽灾,以表达对于郑国国人的同情。

鲁哀公二十年十一月,越国围困吴国,晋国的赵孟的饮食居然比居丧时的饮食还要降等。赵襄子家臣楚隆问赵襄子缘故,赵襄子回答说在黄池盟会时,我先主赵简子和吴王曾有过盟誓,说:“同好共恶。”

现在吴国被越国包围,我想根据曾经的盟誓而去帮助吴国,但现在晋国的力量是不能做到的,因此只能用降等饮食来表示我的心意。

可以看出,当同盟国家遭受灾难时,其他盟国有的会进行相应的活动来表达自己对于遭受祸败国家的同情,表示自己遵守盟誓“同好共恶”,对于受灾国甚为关切。

在受灾国赴告之后,一般同盟诸侯是会集会来商议如何进行援助该国。在此类集会上受灾国一般是不会参加的,其他同盟国有时也不会全数参加。参加的人员也会因该国发生的事件而定,一般是发生的事件越大越严重参加的人员等级也就越高。

这类集会是商议具体如何行檜礼的,所以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商议了但没有最终施行,是会被责备谴责的,其信誉也会受到极大损坏。

在鲁襄公三十年五月宋国发生了大火灾,烧死了宋伯姬。到冬十月,鲁国、晋国、齐国、卫国、郑国、小邾国以及宋国的大夫会于澶渊,以谋划如何馈赠财物给宋国。

向戌作为受灾的宋国的正卿去参加其他诸侯国的大夫商量援助自己国家的集会,这是不符合礼仪的,所以《春秋》中将其也称为宋人,以谴责其行为。

诸侯国遭受天灾的情况下的诸侯商议,在遇到国都遭到入侵,国君流亡在外的寇乱情况下,诸侯们又会怎样进项商议呢?

在诸侯国受到寇乱后,国土遭到严重破坏,甚至丧失国土而流亡,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比受到祸灾的影响要严重得多,所以也就更需要得到其他诸侯国的帮助。

在接到被寇乱祸败国家的报告后,诸侯国尤其是同盟国的盟主或想要称霸的诸侯会出于同盟之间的利益而行动。

他们会会合来商议,由于他们的目的是解决诸侯被兵寇祸乱的情况,所以可能还涉及到要出兵平乱,所以这类集会所到场的一般是各国诸侯,如狄伐卫国、邢国后,即齐桓公率诸侯而伐狄而驱之。

在这类的集会上,到会的人员商议的内容也较槍天灾类的集会为多,他们要商议如何平定祸乱,如何援助受灾国财物,甚至商议如何为丧失国都的诸侯筑城以安定国君及国人。

在会合商议的时间选择上,由于是由于诸侯国发生了比较严重的事件而使其国遭受严重损失,所以在接到报告后,会根据当时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集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